“上海服务”品牌让城市更有温度

文章出处:老鼠防制       发表时间: 2023-11-09 06:42:40

  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将于5月10日-12日在沪举行。前不久刚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也明确,到2020年,上海将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随着本市做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决策部署,各相关企业都已积极行动起来。青年报记者刘春霞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八大重点任务中,全方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有序、安全、干净的城市软环境是和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的一项任务。

  在上海,地铁已成为市民出行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作为一个非流动人口超过2400万的特大型城市,拥挤是公共交通早晚高峰的常态。为此,上海地铁一方面通过扩大列车编组、加快增购列车(2015~2017年共增购列车1200余辆),另一方面通过改造信号等设施设备,挖掘管理潜能,优化运营组织和列车运行图,不断的提高网络运能,缩短发车间隔。2015年以来,网络高峰时段发车间隔从3分50秒缩小到2分55秒,10条线号线分钟,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为了适应特大型城市周末和节假日及春运期间航空铁路集中到达客流的交通衔接等需求,2017年,上海地铁1、2、7、8、9、10号线条线路实施周末和重大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到零点,平均延时超过60分钟,最长超过80分钟,方便都市夜归人,助力城市夜间经济生态发展。更多市民乘客感受到了上海的温度以及地铁的人性化和精细化服务。

  除了延长运营时间让市民感受到城市是有温度的,上海地铁在新线的建设中还注重智能化的应用。2017年底,从虹桥枢纽至东方绿舟、线号线通车运营,作为国内首条完整采用本土企业100%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CBTC信号系统的全自动驾驶地铁线号线信号系统能实现包括列车的自动运行、自动开关门、自动折返、自动出入库等功能在内的全自动运行。在该系统的支持下,17号线与国内率先实现最高级别全自动驾驶的10号线一起,成为上海地铁的“智能担当”。

  上海地铁倡导“互联网+地铁”的理念,率先在国内实现无线信号的地铁全覆盖,在原有单程票、交通卡的支付形式基础上,新增基于“METRO大都会”官方APP开发“地铁快付”系统的手机刷码过闸模式。自主设计的二维码标准,能够保证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封闭安全,乘客一台手机即可通行地铁全网。目前,该APP日均使用人次超过114万人次。在乘行功能的基础上,“METRO大都会”APP还包含并一直更新地铁周边的生活服务功能,为乘客提供“导乘、导读、导游、导购、导吃”的“五导服务”,倡导地铁生活新潮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一大重点任务就是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

  在上海,提起旅游,很多人会想到“春秋”,而这家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发展起来的企业,也是上海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1981年,“春秋”从上海长宁区中山公园附近一个2平方米的铁皮亭子起家,到2004年成立国内最大低成本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春秋已成长为一个拥有近万名员工,年营收190亿元、纳税12亿元的国内最大的民营航空旅游集团。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介绍说,春秋很注重标准的建立,比如定位为旅游服务产品里最高端的“春秋定制”,设置的目标就是“零投诉”,“把这个目标设定好后,倒推回来,从产品设计、销售、宣传该怎么做,到当过程中发生瑕疵时该如何迅速整改,都会有标准的操作。可以说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标准也会同步推出。”

  周卫红表示,除了标准化,春秋旅游还带有精细化基因。而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春秋的高水平发展之路也离不开创新。周卫红介绍说,早在春秋创立之初,就提出并坚持了“散客成团”这一区别于其他旅行社的业务模式,打破了原有旅游业务由单位统一组织的形态。上世纪90年代,当旅行社行业都在用“票板”这种“先进生产工具”手工操作时,春秋率先从英国高薪引进IT人才,自主创新并研发了NOVELL散客售票软件系统,成为了中国大陆地区首个“触网”的旅行社。2005年,春秋的发展遭遇了大交通这个瓶颈,创始人王正华创新地提出旅行社办航空公司。“这在业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大家都认为这不可能做到,但春秋不仅干了,而且还干成功了。”周卫红说,上述三个“创新”的里程碑事件,彼此相隔了12年,并且还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被逼无奈,而是主动为之。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也要围绕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

  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中心大厦、广州新电视塔、湖州月亮酒店、苏州东方之门……近年来,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各大城市总实力的代表。而这些“上海制造”的建筑,是上海建工深耕全国市场10年的生动注脚。

  作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上海建工参与了60%以上的上海市重大重点工程建设,而立足上海的同时,从2007年到2017年,上海建工围绕全国布局、服务全国目标,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从地方性建筑承包商逐步转型成为全国大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上海建工总工程师、上海建工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龚剑介绍说,上海建工在全国化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市场开拓模式,目前上海建工拥有完整的建筑全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从投资、建设到勘察、设计、建造、运维、更新等为一体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旗下“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市建设投资、建材工业”等5大事业群协同发展。

  “我们把服务前移,在初期设计过程中就开始为业主出谋划策。比如上海中心,上海建工本来不承担设计的内容,但因为是难度较高的工程,我们又是很有经验的团队,所以在前期业主就来和我们沟通。”龚剑说,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建设时采用的都是钢管桩,因此当时讨论的就是上海中心是不是还用钢管桩。“我们大家都认为,现在陆家嘴地区大楼众多,再用钢管桩这种噪音很大的方式已不合适,所以我们现场做研究、做实验,最后采用了比较安静的钻孔灌注桩,这种钢筋混凝土的灌注桩之前在400米以上的超高层大楼从来就没用过。”

  上海建工一系列“超级工程”的背后支撑是科学技术创新。龚剑透露,上海建工3万多名员工中,专门从事设计咨询的有6200多人、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超过1000人。拥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国家级设计大师、20多位上海市领军人才、50多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拥有百名博士、千名硕士、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的员工2100多位。此外,上海建工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级创新战略联盟、17个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平台共建、研发共创、成果共享”的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两级科研体系与研发平台。